上週聆聽耶魯大學教授Laurie Santos分享如何學習更快樂,我忽然就想到用錢是不是可以帶著真正快樂享受心情呢?
▋衝動購物下的底層信念
不開心的時候,買東西好像能讓心情變好,但結果卻常常帶來更多煩惱,月現金流卡很緊,買了卻沒在用閒置在家裡。
多數人認為,購物是一種享受,是解壓的好方法。
但是,要是沒有做好財務分配,真的是這樣嗎?我們真的需要用買東西來解決情緒問題嗎?
我認為要是這樣的話,其實購物只是一種「情緒代替品」。
當我們在花錢的時候,真正想要解決的,可能是我們內心的情緒問題,而不是那件我們買回家的商品。
舉個例子,以前有一位學員特別喜歡網路購物,然後到貨後對於不喜歡東西就會再去退貨,一直陷入這樣消費循環內。
我跟他討論有關衝動購物議題。她總覺得,工作壓力大時或是心情不開心,就買東西來舒壓,但是真的東西到貨後,就發現自己不是那麼喜歡或是後悔,再去退貨,耗費許多時間成本。
其實那時候沒有深入思考到這些消費行為的底層信念,是後來閱讀更多書籍後,才發現有人成長過程中得不到父母的關愛,確實容易造成衝動性購物,花錢買愛成為一種彌補這種情緒缺口的方法。
這就是「金錢情緒」的核心問題:金錢其實不是在處理金錢本身,而是在處理金錢背後的「人事物的情緒」。
這些情緒可能來自於家人、伴侶、朋友,甚至是我們對自己的期待。
如果我們沒覺察到這些深層原因,就容易讓購物變成一種惡性循環。
那該怎麼辦呢?
▋情緒調整方法–R.A.I.N 方法
只要四個步驟,就能幫助你在面對金錢和情緒時,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1. Recognize 覺察
停下來,問問自己:「我現在感覺怎麼樣?我為什麼想買這東西?」
2. Allow 允許
接受自己的情緒,不要急著否定它。允許自己感受那份悲傷、生氣或焦慮。
3. Investigate 探究
帶著好奇心問自己:「我真的需要買這東西才能感覺到快樂嗎?」「我真正感到悲傷,生氣或是焦慮的原因是什麼嗎?」
4. Nurture 滋養
用善意對待自己,選擇一種真正讓你感到被照顧和被愛的方法,寫寫日記跟自己內在小孩聊聊。
▋從「購物衝動」到「情緒自由」
購物應該是個快樂的事情而不是做了還造成我們的壓力或是也沒有幫助到我們。
若是我們用它來掩蓋情緒,長久下來只會讓問題變得更大。
學會處理金錢情緒,就像學會駕馭一艘船。當風浪來臨時,我們不需要讓情緒隨著風暴漂流,而是能穩穩掌握方向。
『金錢情緒就是提醒我們,當心情遇到風浪時,最需要的是照顧自己,而不是花錢買解藥。』
下次當你有購物衝動時,不妨試試 R.A.I.N 方法,或許你會發現,真正需要的不是手上的購物袋,而是內心的平靜和滿足。